⊙
⊙
很多人经常出现小肚子胀气的情况,尤其是吃完午饭、晚饭。
这在中医看来,是“中气下陷”的表现。中气下陷是中医的专业名词,中气指脾气,意思是脾气往下走了。
今天和大家聊的,就是中气下陷的调理方法。
中气下陷的罪魁祸首是脾虚。它由脾虚升级而来,是脾虚的2.0版本。
脾虚是怎么发展成中气下陷的?在中医看来,脾主升清,它是往上走的,在气血运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脾气虚弱,气血的循环也会跟着混乱。
气血化生的过程有几个步骤:
第一步: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需要先由脾胃运化成水谷精微,再往上输送。
第二步:心、肺接收到水谷精微,一起作用,将它化为气血。
第三步:通过肺肃降的作用,将气血分散到身体各处。
整个过程,脾胃是起点。正常的气血运行都是以脾胃为中心,呈圆运动的状态循环。
一旦脾气虚弱了,它的升举力就会不足,无法持续性的往上输送水谷精微。小肚子胀气只是身体的初步反应,慢慢的,身体还会出现其他不适应。
01第一阶段:容易疲劳不少朋友会感觉自己容易疲劳,稍微累一会就提不起来气,还会出虚汗,一到下午就头晕、头痛、小肚子胀气,有点像低血糖,喝了热水或者吃点巧克力会好很多。
02第二阶段:脏腑运行不利气血长期没办法濡养肠胃,肠胃的蠕动也会变慢,很难去消化食物。
所以中气下陷的朋友饭量大多偏少,吃完饭后会经常打嗝,且闻得到饭菜的味道。
03第三阶段:对脾气造成持续性伤害中医认为,“中气”对人的脏腑有固定的作用,中气不足了,胃腑也会下垂。表现在我们身体上,就是经常性的拉肚子。
而拉肚子又会消耗体内的气,对脾气造成持续性伤害。
想要从根源上调理中气下陷的问题,要分为三个步骤:1、补脾气。因为中气下陷的根源是脾虚,比如四君子汤加减、六君子汤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等。
2、理气。因为中气下陷会扰乱脾气运行,阻碍我们吸收补力,所以还需要帮助脾气顺畅通行,比如厚朴温中汤加减、小建中汤加减等。
3、提气。最后还需要帮助气往上走,水谷精微才能够传输到心、肺的位置,比如补中益气汤等。
如此下来,才能从根本上调理中气下陷的情况。
最后再来说说中气下陷和大气下陷的关系大气也就是中医说的宗气,充满于胸中,掌管肺的呼吸之气,生于命门,但人出生以后依赖的是脾胃转化的五谷之精生长。源源不断的宗气要靠脾胃转化食物产生。
如果脾胃虚,转化无力,宗气也会变弱。中气不足在先,当中气虚的影响到宗气(也就是大气)不足以包举在肺外时,大气虚而欲陷。所以从这个角度理解,大气下陷比中气下陷要更重一步。大气下陷严重的人,呼吸将停,努力才能完成呼吸,也就是“气息将停,危在顷刻”。祛湿,相当于先把轮胎外面的水擦擦干
用五指毛桃来煲汤,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用它煲出的汤有一股淡淡的椰香味,味道清新怡人。
客家人把五指毛桃称为“广东人参”。此汤性味平和,健脾祛湿、理中化湿,适应广,小朋友、老人都可以喝,孕妇饮用需将薏米拿出。
非常适用于阳虚、气虚体质之人,因为气虚的人饮食不宜太凉,亦不能大补,五指毛桃汤的清补非常适宜炎热的夏天。
湿热笼罩的时节多喝此汤,整个人都会神清气爽。用五指毛桃来治疗脾虚、湿气重导致的腰痛等轻疾,能明显好转。
消积食,相当是把轮胎里的泥沙给清理掉
吃多吃杂了,超出脾胃的运化能力,食物就会在胃和小肠里屯着发酵……舌苔会厚腻,口中味道变重,打嗝嗳气都会有酸腐的味道。
不管你是吃肉吃多了、还是吃米面淀粉吃多了?这个焦三仙+鸡内金组合,可以帮你消一切积食。
焦麦芽可很好的消化淀粉类食物(米、面、薯、芋);焦山楂善于治疗肉类或油腻过多所致的食滞;焦神曲则利于消化米面食物。
还有消一切的鸡内金,鸡内金就是鸡胗里面的一层膜,是鸡肉的一部分,炒过和没炒过的区别很大,生鸡内金活血化瘀,用于治疗结石类疾病;炒鸡内金消食导滞,治疗儿童积食效果很好。
焦三仙加上炒鸡内金的助攻,不管哪一类的食积都能兼顾,只有把积食腾空了,脾胃才有新空间去吸收营养。
最后一步才是健脾食疗对脾胃的帮助是缓慢而持久的,既是食物又是药物,没有太强的偏性,非常温和,食用后可以直接作用于脾胃。小米,我们叫栗,谷物中数小米的生命力最强,又是春种秋收,得天地之气最全,得土气最厚,最养脾胃。中药里面有很多黄色入脾的药,补脾非常好,像山西晋中长治的党参,黄土高原出产的党参药效最好了;还有甘草、黄芪也是补脾气的,煲汤、煲粥、煮药放几片都非常好。其他健脾祛湿的食疗方子:怀山药、莲子肉、芡实、薏米、红腰豆、白芸豆等等,可以替换着来。祛湿、消食、健脾三步走,让脾气该升的升,让胃气该降的降,脾运化的气机恢复了,胃里面的残渣浊物腾空了,补进去的营养才能最大程度吸收。
最后中气下陷的罪魁祸首是脾虚。它由脾虚升级而来,是脾虚的2.0版本。但是,最后啰嗦一句:医家讲究辨证施治,用药请咨询医生哦。
锦章堂中医内科中医内科以姜增明院长的带领下,应用一人一方口服中药结合姜氏调灸疗法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体质、不同症结等。给予的穴位进针、行针、退针手法也不相同,是以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来治疗全身疾病,对胃肠疾病、失眠、神经性头疼、头晕、三叉神经痛、中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内分泌紊乱等内科、妇科、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均有良好疗效。具有创伤小、痛苦小、见效快的特点。
END明日坐诊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wzqdyy/6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