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腹泻胃胀 >> 老年胃胀 >> 正文 >> 正文

大暑养生漫谈

来源:腹泻胃胀 时间:2021-11-22
无烦恼祛除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458236.html
大暑养生漫谈

首都医科医院中医康复中心

景晓玲副主任中医师

年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为7月22日。中医理论中,太阳直射到的地面的热,称为“暑”。和小暑相比较而言,大暑是一年中地面上所收到的热最多的时候。这个热既有太阳直射过来的,又有从地下升腾而来的旧有的阳气,故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且昼夜温差小。此时“火在水上”,絪蕴熏蒸,水气上腾,多雷雨,湿气充斥,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引发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道传染等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因为中暑而丧失性命。因此,大暑临近,对一些生活习惯作相应的调整,可以更好防治疾病。

NO.1饮食增苦减酸,不宜进补

常言道:“养生之道,莫先于食”。夏季肝气渐弱,心气渐强;酸入肝,苦入心,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苦减酸”,应适当多食用苦味性寒的食物,例如苦瓜、生菜、马齿苋等。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热的作用,可以防止阳气过于亢盛,起到阴阳协调的作用。暑热时节,易耗气伤阴,饮食应清暑祛湿,清补尤佳,不宜过多进补,尤其是性温、热、燥的补品,如人参、鹿茸、当归等,否则将事得其反。

清补食物有乌梅、淮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黄瓜、豆芽、鸡肉、瘦猪肉、鸽肉鸭肉等;

清暑食物有绿豆、荷叶、莲子、西瓜翠衣、冬菇、紫菜、西瓜、番茄、菊花、冬瓜等;

健脾养胃祛湿食物则为扁豆、赤小豆、薏米、茯苓、山药、南瓜等。

NO.2情绪中暑不可不防

中医有“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即人体的精神心理、心态情绪会随着自然和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的变化,气候变化会引起生理和精神情绪的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异常行为。这是“情绪中暑”所引起的。“情绪中暑”危害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要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一要做到静心养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夏天宜多静坐,多闭目养神,静则神安,静则生阴,阴阳协调,才能保挣心身的和谐平衡。静坐时同时配合做一些小动作,不但能迅速让人心气平和,还能活血通络。比如,端坐闭目吞津就是一个养心安神的好方法,两臂自然下垂,放在腿上,双目和口微闭,调匀呼吸;待口中津液较多时,将其吞咽;二要进行“心理纳凉”,尽可能地使自己保持心平气和,可以畅想一些景色怡人、凉爽舒适的环境,作为心理暗示。

中医学认为:“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是指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邪最容易损伤心,常导致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状。而且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会损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这样更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所以夏季要注重养心清心。一年四季都应养心,夏天尤其要注意养心,老年人更应如此,要注意调养心神,做到神清气和、淡泊宁静,切忌心浮气躁、动则发怒。

NO.3劳逸结合充足睡眠

关于夏季睡眠,《黄帝内经》有“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等阐述。意思是说,人要学会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在昼长夜短的夏季,要适当晚睡、早起,中医认为“春生夏长”,到了夏天,自然万物欣欣向荣,人体的阳气顺应自然界变化,也处于一年中最旺盛状态。如果此时经常睡懒觉,就违背人体阳气的季节变化规律,对人体是有害的。所以“晚睡、早起、午补觉”,劳逸结合,最好每天中午午睡0.5-1小时,因睡眠与情绪和免疫力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则抵抗力差,容易患病。

大暑正值中伏节气,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三伏天养生,要顺应天时,做到一个“伏”字,“伏”即隐伏之意,也就是说在太阳大的时候,要将自己隐伏起来,不能逆天而行;若不隐伏,就会被夏天的暑气所伤。所以尽量避免在中午从事室外活动,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应尽量在早晚温度稍低时有选择性地进行一些“慢”运动锻炼身体,如游泳、慢跑、散步、太极等强度不大的活动。如果不得不在中午从事室外活动,则要多喝凉水,但不宜多喝冰水;还应多喝解暑降温的凉茶、绿豆汤等。

NO.4大暑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穴位敏感。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利用三伏天借助外界的阳气和药方调理身体,能够在一年中最大限度地祛除湿寒,从而减缓冬天多发疾病的发作,这是冬病夏治的精髓。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虚寒性痛经、过敏性鼻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疼痛、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哮喘、脾胃病、冻疮等阳虚证,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治疗方法一般为三伏贴配合艾灸、拔罐和中药等辩证治疗。

外散风寒,艾炙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点燃艾条对准关元穴熏烤,距离皮肤约2~3厘米为宜,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灸15~30分钟,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如果不方便艾炙,每天按摩也可以,按摩时局部有酸胀感即可。足三里、神阕、气海都是冬病夏治的常用穴位。

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患者可通过内服外用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内服温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左归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连服一个月。外敷药可选用白介子20克、元胡15克、细心12克、甘遂10克,同研细末,用姜汁调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摊在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贴在后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贴在双侧的肺俞、百劳、膏肓穴上,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伏天(夏季三个伏天)贴一次,每年三次,连续贴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这种内、外结合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缓解症状。

NO.5大暑时节以粥养生,药食同粥补气清暑

《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著名中医李时珍认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大暑节气养生,首先要重视补水。因大暑时节炎热,易伤津耗气。医学界公认,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大暑喝粥需以补气清暑,健脾养胃为主。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以下就介绍几种典型的度暑粥。

苦瓜菊花粥:苦瓜克,菊花50克,粳米60克,冰糖克。将苦瓜洗净去瓤,切成小块备用。粳米洗净,菊花漂洗,二者同入锅中,倒入适量的清水,置于武火上煮,待水煮沸后,将苦瓜、冰糖放入锅中,改用文火继续煮至米开花时即可,具有清利暑热,止痢解毒。适用于中暑烦渴等症。

绿豆粳米粥:绿豆60克,粳米克。将绿豆放入温水中浸泡2个小时,再和粳米一起加0毫升清水煮粥。此粥可每日早晚各吃一次,有祛热毒、止烦渴、消水肿的作用,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

西瓜皮粥:西瓜皮克,大米50克。将西瓜皮削去外表硬皮,切成丁。大米淘洗干净放入沙锅中,加入适量水和西瓜皮用旺火煮沸,再转用小火煮成粥,调入白糖,具有清热解暑、利尿消肿作用,常食可防中暑。

薏米红小豆粥:薏米50克、红小豆25克,大米克,水适量。将薏米、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大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同煮成粥,冷却后食用。此粥具有能健脾渗湿、清热消暑利尿、解毒的作用。尿频、尿急、尿痛的患者可经常食用。

上班族虽暑热难耐,但仍需在外奔波劳碌,故暑天多见体倦乏力,舌淡、苔白或有脱苔,脉濡滑等气阴两伤之症,可多食用益气消暑粥以益气养阴,祛暑护胃。益气消暑粥:粳米50克,淮山药30克,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薏米10克,炒扁豆15克,荷叶5克,加水适量,煮粥食用即可。

NO.6中药养生茶清解暑气

大暑时天气炎热,暑湿之气易乘虚而入,老人、儿童和体虚气弱者容易心气亏耗,出现头晕腹泻胃胀纳呆等症状。中医推荐大暑时喝些养生茶:

香薷消暑理气、祛湿解表。香荷饮:香薷10克,荷叶10克(或鲜荷叶30克),陈皮10克,薄荷5克,先将香薷、荷叶、陈皮三味药煎煮30分钟,再加入薄荷煮5分钟即可,服用时可加适量白糖调味,代茶饮。

藿香化湿和中,解暑解表。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炒麦芽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清解体内暑天的湿热。湿气重时,金银花与藿香、佩兰一同泡水。

鲜藿香叶、薄荷叶、佩兰水煎代茶饮淸解头目。鲜藿香叶的主要功效是芳香化浊、祛暑解表;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舒肝泻热,但要注意不能过度,也不能将其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且藿香和薄荷均不宜久煎,以藿香为例,煮的时间长了其芳香之气会消失,就起不到原有效果了。

橘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橘皮茶:取橘皮10克、冰糖适量,开水浸泡后代茶饮,具有理气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暑天肚子胀气、消化不好,或者吃饭没胃口时饮用。或陈皮(橘皮)和藿香、炒大麦泡茶饮,祛湿理气建中。

NO.7巧用中药、穴位预防中暑

金银花50克,加水毫升,浸泡半小时,先用猛火煮,后用小火熬,前后一共15分钟,倒出药汁,再加水熬,取两次熬得的药汁,一并盛装好,放入冰箱备用,喝时加点冰糖调味。一般来说,鲜的金银花味道偏苦些,干的或是炒过的味道比较好。湿气重时,将金银花与藿香、佩兰一同泡水或鲜藿香叶加佩兰、炒麦芽、甘草等煮水的效果也不错。

按揉风池穴和太阳穴预防中暑。风池穴,位于颈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处。双手拇指指尖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揉掐,疏风清热,开窍镇痛。太阳穴位于两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双手拇指指腹放在同侧太阳穴上,其余四指附于头部,适当按揉,通络止痛,清热除烦。刮痧预防中暑,刮痧疗法是用刮痧板蘸清水在体表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为防治中阳暑,可在背后膀胱经以及肘窝、窝处刮痧。一般为20分钟左右。温馨提示刮痧后多饮水。

NO.8夏食生姜巧换健康

要改善夏天的厌食现象,首先应祛除脾胃的寒气。很多食物都具有驱寒暖胃的功效,而最常见的莫过于生姜了。

“晨起三片姜,百病消灾殃”。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方中用生姜者68方,或配半夏以降逆止呕,或配陈皮以宣发胃阳,或配紫苏以开散郁气,或配大枣以健脾和血。总离不开一个“寒”字。

外寒解表,内寒温中,生姜都是首选的药物。所以民间才有了“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句俗语。

关于姜的吃法,可姜汤,做姜粥;炒菜时放点姜丝,炖肉、煎鱼加姜片,也可在做馅时加点姜末。用生姜煮粥,确有比较理想的温肺暖胃、驱寒的效果。

医生简介:

景晓玲

头衔:副主任中医师

个人简介

从事一线临床工作20年,擅长用中、西医相结合治疗临床常见病、疑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后遗症、肝病、胃胀反酸厌食腹泻,颈肩腰腿痛,风湿免疫病,用纯中药、针灸埋针及耳穴等综合中医疗法治疗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眩晕及内分泌失调(尤肥胖型)。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lnwz/85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