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根,男,副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48年。善于运用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法则医治内科、儿科、妇科、皮肤科等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疾病,对于脾胃肝胆(胃炎、肝炎、肝硬化、胆囊炎、慢性腹泻),心血管(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律不齐、心肌病),失眠,风湿,肿瘤等疾病深有研究,尤其对消化道肿瘤术后调养治疗有独到之处。
门诊时间:周一、四上午
胃痛、胃胀、食欲不振······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严重的人症状会反反复复,成为“老胃病”。汤养元国医馆朱广根副主任中医师提醒,“老胃病”也是一种病,应引起重视,尤其是那些症状趋于加重的,不仅生活质量会受影响。还增加了患癌风险。胃部正常的细胞不会“一跃”成为癌细胞,都是从最开始的胃炎,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
吃饭不香,食欲不振,疲乏无力
十多年的“老胃病”突然加重
朱医师接诊过患者王女士,她五十出头,中等身材,患“老胃病”十多年,以前每次发病只要吃些胃药、注意饮食就好了。
近来,王女士发现自己“老胃病”明显严重了,东西一吃下去就难受,有饱胀感;口感也发生了变化,不管吃什么都觉得发苦、不香,胃口也一天比一天差。紧接着,出现了疲乏无力、体力下降的症状。为此,王女士找到朱医生。
“王女士的毛病,就是西医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辩证属于气滞湿浊、胃阴不足引起,她舌质偏红、没有苔,说明她阴虚火旺,应要用些养胃阴,清火、理气止痛的药,如,沙参、麦冬等。”朱医生说。
吃了一个月的中药,王女士的症状逐渐改善。
朱医生说:“老胃病”在西医称为慢性胃炎,中医则以症状诊断为主,如: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痞满”;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慢性胃炎从发病程度上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前者以年轻人居多,后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前者大都属于功能性问题,一般来说问题不大,后者与年龄增长有关,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应引起重视。
椒
76岁大伯胃镜提示黏膜不典型增生
中医中药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
80岁了体检指标都好
朱广根医师说,有位患者他印象深刻——
李老先生,6年前74岁,查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年,且伴有心肺功能不好。4年前,因反复胃痛、医院检查,发现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当地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家人考虑到老人身体底子不好,担心手术有风险,便找到朱医生。
询问病史后,朱医生认为,李老先生属脾胃湿热,给他开了清热化湿功效的方剂,同时,还给他开了一些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的药。
半年后,李老先生复查胃镜发现,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已经明显改善。如今,四年多过去了,老人一直在朱广根医生处吃中药调理,胃痛胃胀的症状已经很少出现,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多了,平时还能自己做家务,每年的胃镜复查结果也都很好。
朱医生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早期可毫无症状或症状很轻,如,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部分还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但只要症状出现了,尤其是还伴有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者,就要及时接收正规、科学的治疗,否则,会增加患癌风险。
“从胃炎到胃癌有四步:“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朱广根医生说,“虽然,从胃炎进展为胃癌的几率只有0.5%-1%,但若早期不注意,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患癌症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最大特点是扶正祛邪,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防止胃黏膜糜烂、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肉瘤变这些更严重情况的发生。
82岁的朱医生患慢性浅表性胃炎近三十年
推荐“三八制”养胃经
俗话说:“老胃病,三分治,七分养”,朱广根医生说,他自己就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今年82岁,患慢性浅表性胃炎已近三十年了,除了经常开些中药方调理,他还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养胃”秘方——“三八制”。
朱医师将一天24小时分为,三个八小时,即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睡觉。对于8小时休息,他说,休息和睡觉不是一个一个概念,休息包括饮食、锻炼以及情绪的调控,这也是“养胃”的关键8小时所在。
饮食上,朱医师建议每餐八分饱,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年轻人要改掉“边走边吃、边吃边看”的习惯;饭后胃胀明显者,要避免饭后马上卧床休息及工作,先散散步,让食物消化一下。
锻炼主要是为了提高机体免疫力,朱医师自己就是热爱运动的人,虽已年过八旬,但他每天仍然坚持走路,每天至少步,坚持做公交车上下班。
情绪方面,中医认为,胃在生理上以和降为顺,在药理上因滞而病,心态不好、好发脾气,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吸收,气血运行失调,继而诱发胃痛、胃胀等症状。俗话说,“气得我胃疼”,就是这个理。
朱医生强调,胃不舒服,要立刻养;如持续一周以上的,还要及时治疗及时调理为好。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zlwzff/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