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医杨强”可订阅
中国古医汤液派,独取神农、伊尹、仲景之书,一直致力于《伊尹汤液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以古医经为正宗,立论中国古医为六大学派。其中,我中医处方用药者属汤液派,而神农、伊尹、仲景者为汤液派之大成也。古医汤液派推崇唐宋以前之古医,探求古为今用,同时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主张“原药求原效”“有是证,用是药”的朴素唯物辩证法。
古医汤液派对许多慢性疾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及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今日举慢性胃病为例,与大家浅谈一下。
西医认为慢性胃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或刺激性物质等因素有关,临床可无症状,或有胃痛、胃胀等表现。治疗上或是抑制胃酸分泌,或是促进胃肠蠕动,近年来还有主张三联或四联疗法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开始尚会有效,久而久之,药效愈差。
我派认为,慢性胃病初起多由饮食无节,或嗜食烟酒辛辣生冷,久则脾胃受伐而为之病。轻者中阳衰微,久则脾胃损伤,气机郁滞不运;更有中阳衰微日久,寒湿盘踞,气血凝涩,入络瘀阻,络脉不利;即或胃阴耗伤,亦必由胃阳不振所致,所谓功能不足延及器质受损也。
此外,该病虽以中阳衰微为根本,瘀血内阻亦常贯穿始终。前贤叶天士亦云:“胃病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综上,我派认为慢性胃病大多由中阳不足、痰凝血瘀所致。
这里所说的“中阳”,通俗地讲,就是指胃蠕动的“动力”,中阳不足就会出现胃蠕动减慢,因此临床上常常见到慢性胃病的患者有胃胀、食后胀甚、打嗝、反酸、恶心、呕吐、甚则胃痛等症状,这些都是胃蠕动减慢,胃酸分泌异常,甚则出现胃气该降不降,而反上逆的表现,究其根本原因,大多数属于中阳不足。
根据以上病因病机的分析,我派治疗慢性胃病,总以温养中阳、化湿活血为大法,结合辨证论治。有的老胃病患者,病程迁延日久,还会出现口干、口苦、烧心、舌红无苔等,这些往往是病久阳损及阴,胃阴亦伤的表现,治疗上仍要以温中扶阳为主,辅以化湿行血,同时兼顾益胃养阴,而不能是一味地清热养阴,往往收效不佳,甚则苦寒败胃。
“三十岁前胃养人,三十岁后胃养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胃病应该如何预防,得了胃病之后又应该如何防止复发了吧,我们大概总结了几点,供大家参考:
1.忌生冷,如冰镇饮料、冰激凌、雪糕,少食苹果、香蕉、梨等水果;
2.忌辛辣刺激食物;
3.忌暴饮暴食;
4.少食淀粉含量多的食物,如板栗、南瓜、红薯、芋头、山药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wzqdzz/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