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期辟谷禅修”即将开始,佛医堂特别安排7月2日19:30举办一场“辟谷养生”知识网络讲座,将通过YY语音频道直播,请各位学员准时参加,点此打开详细说明
师兄们好!俗话说“湿气在,百病害,湿气除,百病无。”莫名犯困、感觉嘴里黏腻、身体沉重……这些“症状”可能是湿气悄悄钻进你体内所致。
湿气重的人,很容易被各种疾病困扰。下面教你通过按揉6大穴位排出体内湿气。
5个特征看体内湿气
1.看体型
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因此,体型偏胖、动作迟缓的人多有内湿。
2.看舌头
体湿的人观察舌头时会发现,舌苔白腻或黄厚腻。
3.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圆柱体、很通畅的,便后用一两张手纸就能擦干净。一旦发现大便稀薄、黏腻、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内湿。
4.看起床状态
有些人早上起床后,会觉得很困、头沉,像有什么东西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说明体内湿气较重。
5.看平时状态
户外湿气一大,就觉得胸闷气短、身体沉、懒得动、不清醒,吃饭时没胃口。
中医讲“湿重如裹”,一种被包裹着、动不了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用水洗过但没干的衬衫那么别扭。
7个部位最怕湿气
1.头部
湿气侵入头部,则出现头晕、犯困、头重如裹。
2.胸腹部
湿气滞留胸腹部,则出现胸闷、胃胀。
3.消化道
影响食欲,不想吃东西,还会出现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马桶壁。
4.泌尿系统
体内湿气重,且喝水较少时,小便排出不畅,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5.关节
湿气侵入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固定。
6.下肢
湿气侵犯下肢,可出现下肢水肿、脚气等症状。
7.皮肤
湿气过大会刺激皮肤大力散热,负担加重,免疫力随之降低。因此,痤疮、皮炎、湿疹、癣都会不请自来。
6个穴位让你无湿一身轻
都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除湿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坚持揉按身上这6个“排湿穴”,才能逐步把体内湿气排出去。
1.丰隆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外膝眼和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它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主要的穴位,并有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
2.阴陵泉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取穴时顺着小腿内侧往膝关节方向摸,膝窝下凹陷处即是。
这个穴位能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经常按揉阴陵泉可健脾化湿,解决体内有“湿”或者水肿的问题。
3.中脘穴
位于腹部中线上、肚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是胃的经气汇集之处。
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都可以用中脘穴进行调理。
4.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缘往下4横指、胫骨外侧1横指。
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有疏风化湿、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的作用。
5.复溜穴
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3指宽的地方。
“复溜”一词中,“复”是反复,“溜”是悄悄地散失,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按揉复溜穴能刺激它使水分代谢正常。
6.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关节,弯曲胳膊肘时,肘横纹末端的凹陷处即是。
曲池穴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的地方,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以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对“湿热”引起的荨麻疹、急性胃肠炎效果很好。
按摩手法:点揉穴位
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渐渐放松,每个穴位上重复这个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作为佛医堂公众平台的义工编辑,希望能和各位师兄互动沟通!如您对我们有任何意见或问题,都请您在本文底部“写留言”,我们将会根据您的提问做相关编辑,以及在佛医堂的讲座中回答提问。(责任编辑/宝妹)
教学分享
佛医堂“第35期《佛医辟谷禅修》”已经临近开始,这里分享第34期课的音频摘录供各位学员作为预习参考,请扫描 佛医堂 佛医堂公益团队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
▼点击“阅读原文”可到达佛医堂流通处微店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zlwzff/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