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脾胃对我们的人体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中医学中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枢。今天洛桥中医带大家了解一下如何养脾胃,养我们的后天之本。
脾主升清,胃主收纳
我们常说“健脾开胃”。脾胃脾胃,脾和胃在中医理论的藏象学说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脾为五脏中的脏器,而胃为六腑中的腑器。
五脏为肝、心、脾、肺、肾,脏,古称藏。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脾属土,主运化(运化指运输和消化)。脾主升清。升清是指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运输到我们的心肺里面,通过心脏的血液和肺部的气体运输到我们全身。胃承担着收纳食物的作用,腐熟(初步消化)水谷,胃主降浊(指把食物消化后的残渣传入大肠并排除体外)。脾胃相表里,从而化生气血津液以奉养周身。
脾胃不和,不单单表现在胃口不好上
脾胃不和仅仅是胃痛吗?能吃能喝就代表脾胃没问题吗?显然这些都是错误的。在中医理念里,脾胃就代表着一个人的整个消化系统,脾胃和其他脏腑也是密切相关的,而脾胃出了问题之后表现出来的症状不一定就在脾胃上。李东垣阐述:“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思想,提出了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的观点。所以,《脾胃论》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元气不充,则正气衰弱。
举例子。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失常,会出现食欲减退和食后腹胀;脾胃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反而下陷,会出现泄泻,甚则小腹胀坠、脱肛等。胃气不降反而上升,则可见嗳气,恶心,呕吐等;脾虚湿困可见食后饱胀,倦怠乏力等症。脾的运化功能出现问题之后也可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出问题,如脾虚生湿,这个湿在体内久久不能排除体外的话则变成湿热,可造成肝胆疏泄不利,最后形黄疸。还有肝藏血,脾统血。肝脾两脏相互协同,如果脾出现问题或者脾统领不了血了,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眼花或妇女月经量少、月经淋漓、闭经等症,以及现代医学的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等疾病。
李东垣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正说明脾胃虚衰正是生百病的主要原因,故调理脾胃、扶正益气也是预防保健的重要法则。
简单的自查方法
1、口唇红润古时候形容美人,“丹唇外朗,皓齿内鲜”,就是指嘴唇健康红润有光泽。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反过来说,如果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2、睡觉流口水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3、脸色发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
4、鼻头颜色不均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5、便秘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6、睡眠不好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7、精神状态不佳脾胃运化失常,容易导致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相反,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得到滋养,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8、中脘压痛中脘穴(位置)位于任脉前正中线,主治胃脘疾病,平躺体位,如中脘穴压痛明显则说明了脾胃相关疾病。
养脾者
养气也
养气者
养生之要
1、要健脾养胃,先养心情。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抑郁、情绪低落时,会茶饭不思,而放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则会使你胃口大开。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志伤胃”,古代先贤对于胃病的治疗多重“调节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情绪对脾胃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养脾胃,先养心情。
2、适当锻炼,不要长期伏案
脾主四肢,适当的体育锻炼,就是健脾胃。最好选择和缓、低强度、少量、持续坚持的运动方式,运动后身体微微汗出即可。例如八段锦(点击链接),太极等传统功法。
3、饮食应有规律
以谷物等种子类食物为主食,荤素搭配,切勿正餐只吃菜。需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满足机体需求和保持大便通畅。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馒头可以养胃,不妨试试作为主食。
4、切勿贪凉,少吹空调,少食冷饮
现在大部分胃病患者胃都是虚寒的。目前正处初夏,外面气温虽高,但身体的脏器却犹如井水,外面热里面冷,比冬天更不宜吃寒凉的食物。
简单易行的养脾手法:
手法1:捏脊
捏脊手法不仅仅适用于小儿,对成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胃胀、胃痛,捏三提一。
手法2:揉腹
两手叠掌放在肚脐顺时针旋转揉动,五分钟一次,每日两次。适用于便秘、腹泻、胃胀。
手法3:简单推拿
小儿可以每天补脾经-次。
脾经所在位置为:小儿拇指螺纹面。
操作方法:旋推或者将患儿拇指屈曲,从拇指桡侧(拇指方向)边缘向掌跟方向直推为补。
洛桥中医周六出诊专家洛桥好大夫
luoqiaohaodaifu
许颖智博士
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师从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入选国家“”创新型人才工程人选;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8项。获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奖,中西医结合成果奖1项,科研成果6项;发表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0余篇。擅长治疗:1.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脑梗死、中风后遗症、心律失常头晕、失眠、焦虑抑郁等;2.内分泌疾病:痛风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3.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崩漏、痛经,更年期综合症、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4.呼吸系统疾病:咽炎、肺炎、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疾病;5.脾胃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反流性食管炎、脂肪肝、胆囊炎等。洛桥中医馆出诊时间:周六全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wzqdzz/8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