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中国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第二年,我国科技界的这项最高荣誉又授予一位与黄旭华有着相似经历和共同母校的九旬院士。数十个春秋,前一人骑鲸入渊,后一人驾龙飞天……他,就是我国航空界唯一的两院院士、主战机型歼8及歼8ⅱ总设计师、被誉为“歼8之父”的顾诵芬。
年是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0周年,也是顾诵芬在交大求学毕业70年。28日,“咏其骏烈,诵其清芬”顾诵芬校友事迹专题展览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启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展览上发现,堪比钱学森学长“水力学试卷”的多份顾氏学霸笔记被一一找出实物:有70年前顾诵芬读大四时《飞机课程》的课堂笔记,有他毕业设计时《飞机设计》的实验报告,还有少年顾诵芬爱读的年创刊科普杂志《科学画报》,加之志愿表、成绩册、选课单等,不难探索出这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的成才之路。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顾诵芬甘为“无名英雄”很多很多年。而他的父兄,可能知名度更大。其父顾廷龙是著名古籍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曾为上海图书馆馆长;他族兄顾颉刚,又名顾诵坤,为著名历史学家。出身书香门第,他名字中“诵芬”二字为祖辈所取,取自陆机《文赋》名句:“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有人说,顾诵芬与父亲“文理分科”,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其实顾廷龙也是“工科转文科”,系时名南洋大学的交通大学级机械系校友。至于顾诵芬为何选择蓝天,或与年“七七事变”有关。年仅7岁的顾诵芬目睹轰炸机从头顶飞过,“连投下的炸弹都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到中学时,顾诵芬就读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其前身就是南洋公学外院。那时起,他十分热爱制作航模。
展览上,在顾诵芬高中毕业照旁有若干同学毕业赠言。其中有一条“预言”:“以君天才与好学,诚能为我国之科学界放一异彩。”专题展收录的顾诵芬入学时“招生报名单”则显示,交大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正是其填报的第一志愿。年,顾诵芬如愿入读航空名师荟萃的交大。
严格的学术训练中,顾诵芬忆起,“我觉得受益最大的,还是二年级。二年级最基本的两门课,一是应用力学,一是材料力学,这两门课都是航空系教授季文美先生教的。”在战火烽烟的年,在季文美倡议下,航空系成立“交大航空模型研制会”,顾诵芬就任会长,有图展示了这一时期顾诵芬使用的轻木和航模电机。
全英文、多公式、带图解的《飞机设计》实验报告,是顾诵芬在杨彭基教授指导下所作。对于老师,顾诵芬回忆道,“飞机设计方法要归功于学校所教的各种机械设计课,当然最终还是得益于杨彭基先生教的毕业设计。”令顾诵芬自豪的是,在以后工作中,他的一个本事就是拉计算尺,“速度在同事们中是最快的,这得益于在大学时期的学习。”
年从交大毕业时的顾诵芬
“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我们必须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先进技术买不来的,要也要不来,怎么手段都不行,必须靠自己创新。”顾诵芬的这些话,言犹在耳、真理不变。
年,顾诵芬以优异成绩毕业离校,毅然投身刚刚创建的新中国航空事业。在歼8之前,先后参与主持了歼教1、初教6等机型的设计研发,整个展览回顾顾诵芬的战机人生,就仿佛在阅览一部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史。
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同学合影,前排左三为顾诵芬
20世纪60年代,为应对我国周边复杂局势变化,空军急需一种高空高速歼击机,为此所开始了歼8机型研制,顾诵芬起先担任副总设计师负责气动布局设计。年,歼8首飞成功。其后,顾诵芬又带领团队接连攻克飞行抖振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在首飞整整十年后,飞机才正式设计定型。
一张顾诵芬坐在歼教6飞机后座上与试飞员鹿鸣东的合影,道出科学家亲身试飞的传奇。年,为解决歼8飞机的跨声速抖振问题,在地面试验条件缺少风洞无法确定振动原因的情况下,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说服领导、瞒着家人,不顾个人安危三上云霄,在巨大过载中亲自观察贴在飞机表面的毛线条,从高空近距离掌握试验机的抖振情况,找到并最终克服问题症结。
顾诵芬(左一)、黄志千(左二)与同事们在沈阳(扫描自《我的飞机设计生涯》)
整整40年前,顾诵芬受命为歼8ⅱ型飞机型号总设计师,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史上首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师。时隔4年,他即带领团队成功首飞歼8ⅱ。速度之快,质量之好,开新机研制史的先河,也实现了我国从一代战机向二代战机的自主跨越。由此,歼8系列飞机作为我空军主力战机,服役近半个世纪。年,歼8(白天型、全天候型)飞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此后,顾诵芬先后担任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在c、歼10、运20、歼15等多个型号研制中担任技术顾问、专家组负责人或成员,为解决设计与研制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顾诵芬总主编、林忠钦主编的“大飞机出版工程丛书”之“民机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系列”,上海交大出版社年版。徐瑞哲摄
现场观展的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大四学生赵泽阳,一直梦想成为像顾总一样的总师。他记得大一时和班里同学组队参加“联合杯”飞行器设计大赛。“那个时候我们还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完成的作品只是个半成品,”赵泽阳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但当顾总听说我们交大的团队进入了复赛,十分殷切地渴望看到我们的报告,这让我们备受鼓舞。”他说,顾总始终对于年轻人充满期待,他嘱托着:“心中要有国家,永远把国家放在第一位。”?
年10月28日,顾诵芬为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学生做学术报告
顾诵芬不仅主持建立我国飞机设计体系,组织攻克一系列航空关键技术,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带领的团队中走出管德、李明、李天、杨凤田、孙聪等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航空工业领军人才。对于这位长者,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舰载战斗机歼15总设计师孙聪院士表示,“我们跟他在一起工作,耳濡目染他的工作、行事风格和对待科研认真的态度,受益匪浅。我们从中也自觉不自觉地学习到了这些东西。”顾诵芬带教的博士生、航空工业科技与信息化部原部长魏金钟也表示,“顾老治学非常严谨,对各种物质各种名誉没有什么追求,就关心技术的发展。”
事实上,在展上众多手迹图文中,还有年顾诵芬获航空工业部“航空金奖”,李政道先生得知后写给他的祝贺信,称“这相当于中国航空工业的‘诺贝尔奖’”。面对事迹公开后的种种褒奖,顾诵芬淡然地说,“回想我这一生,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只能说没有虚度光阴,为国家做了些事情。”他还说,“我没有做很多事。现在的年纪更大了,也做不了什么事。希望年轻一代真正为航空工业做出重大贡献。”
时至今日,91岁的顾诵芬仍然每天前往办公室阅读翻译相关书籍。今年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之前,校长林忠钦院士等一行赴京探望老校友,为其颁发年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老院士说,“了解航空的进展,就是我的晚年之乐。”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上海交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wzqdzz/1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