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当季“网红”零食糖炒板栗
最近成了“祸精”
让人“撑”到吐血,
还让人“吃”破了嘴.....
甜糯的板栗怎么变成“恐怖板栗”啦?
吃太多,竟然“撑”得胃出血
最近,医院急诊和消化内科每天都会收到因吃多板栗不适来就诊的市民,多的时候一天有10多例,绝大多数是胃胀胃痛。
23岁的小王就是个典型例子!
3天前,他夜里边追剧边把糖炒板栗当零食,一斤下肚后,开始打酸嗝,频繁跑厕所,随后感觉上腹胀痛难忍,开始恶心呕吐。
(网络配图)
医院救治时发现,胃已“撑”出血了。医生将他收治入院,并要求禁食3天。
医院急诊内科专家张玮说,板栗是高淀粉食物,下肚后会迅速在胃肠道里发酵产气,小王的胃出血就是胃肠胀气引发呕吐所致。
板栗爆炸,女孩嘴巴差点烧起来
事实上,最近很多人都在DISS板栗,声称这是“恐怖零食”,有时吃急了在嘴里会炸!
周末的时候,昆明市民王小姐和男朋友一起逛街时,走到文林街,正好碰到排队买新鲜出炉的糖炒栗子。刚出锅的栗子香味诱人,王小姐想着越热吃会更美味,于是,抓起一个便塞进嘴里。
结果就在咬的一瞬间,只听“啪”的一声响,“当时板栗瞬间裂开,栗子肉就在眼前炸开来,上嘴唇奇麻无比,再看地上的栗子肉,已碎成了粉末。”王小姐当时就愣住,目睹了一切的男朋友说,他都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响声,竟然是从女朋友嘴巴里面出来的。
(网络配图)
医院让医生检查了下嘴巴,还好没有很严重,只是嘴唇和口腔有轻微的烫伤。“真是的,不能和你们去吃火锅了!得养伤!”
其实啊,王小姐的遭遇真不是偶然。
在文林街一家板栗店店门口就贴了一张很直白的“友情提示”:板栗烫嘴,请冷冷再吃!纂新农贸市场红雨板栗店老板李女士告诉记者,炒板栗的锅里有多度的高温,刚炒出来的栗子当然很烫啊!因为刚出锅的板栗里面热气还未散尽,如果再用力猛咬,板栗就会因挤压而炸破壳。所以吃热的板栗时一定要当心,最好等板栗冷后再食用。如果自己在家用微波炉做,最好先将栗子开个口,以防爆炸。
所以,吃货们一定要注意啦!
(网络配图)
吃6个板栗等于一碗米饭
俗话说“八月的梨子,九月的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不过,在微博上,好吃的板栗被称为“恐怖栗子”,因为“一个栗子热量25卡路里,吃六个栗子等于吃了一碗米饭。爱吃栗子的童鞋伤不起!”
前天下午,对板栗情有独钟的张小姐边吃栗子边刷微博,突然尖叫了起来:“什么,一个栗子热量25卡路里,吃六个栗子等于吃了一碗米饭。这是真的吗?”
张小姐懊恼得要死,瘦身可是她一直坚持的目标,一日三餐都克扣着吃,没想到却在板栗上失了算。“我就说,近期体重一点都没掉,反而长胖了两斤!”
其实,和她同病相怜的还有不少人。网友“不瘦不见”在网上惊呼:“今天和同事一起吃了半公斤的!这不是真的吧?”甜糯的板栗居然成了“恐怖栗子”,很多人直呼上当。
板栗好吃但得适量
不过我们今天要为板栗平反!
板栗能不能吃?该怎么吃?听听专家怎么说——
医院营养科主任翁敏教授介绍,板栗是壳斗科栗属的植物营养丰富,维C含量比西红柿要高,是苹果的10几倍能量超高,克板栗能量约千卡(相当于1两米饭)。
翁敏教授提醒:吃板栗有讲究,最好在两餐之间当成零食,或作为一道菜吃(如板栗烧鸡),因板栗含大量碳水化合物,此时主食(如米饭、包子)应适当减量。
此外,板栗并非人人适宜,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不宜多吃。产妇、儿童和便秘患者也不要多吃。
板栗热量较高,糖尿病人要适可而止。
建议,正常人群一天食用不要超过10颗。
板栗有何宝贵之处
1.健脾养胃
栗子性温,味甘平,入脾、胃、肾经,具有健脾养胃之功效,此外,板栗属干果类食品,其所含的高淀粉质能给人体提供足够的热量,还可增加食欲。
2.防治高血压
板栗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可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等疾病。还有极高的糖、脂肪、蛋白质、钙、磷、铁、钾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C、B1、B2等,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佳品。
3.补肾
唐代孙思邈曾曰:“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板栗可适用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小便增多等病症。
4.治疗口腔溃疡
栗子中含有核黄素,常吃栗子对小儿口舌生疮以及成人口腔溃疡的痊愈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生食板栗有止血的功效,可治吐血、便血等常见出血症。将生板栗去壳,捣烂成泥,涂于患处可以治跌打损伤、淤血肿痛等病症。
板栗怎么吃味道最佳
板栗的做法很多,最常见的是糖炒板栗,在昆明还会把板栗入菜,最出名的是板栗烧鸡,鲜滑的鸡肉搭配香甜的板栗,相得益彰,好吃养眼。
板栗烧鸡的做法:
1.去壳的板栗入锅煮4分钟左右捞出沥干水备用
2.锅中放油,油的量可以稍多点,放入板栗炒到表面变色后捞出备用
3.余油再次烧热,放入葱姜片爆香,倒入鸡块翻炒
4.鸡块表面微黄后调入料酒,酱油,盐,少许白糖加入板栗
5.倒入开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盖上盖,煮20分钟左右
6.再大火收干水份,撒入葱段即可。
话不多说,
小编先去吃颗板栗解解馋~~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wzqdzz/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