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腹泻胃胀 >> 如何消除胃胀 >> 正文 >> 正文

天枢穴

来源:腹泻胃胀 时间:2021-11-15

天枢穴

取穴方法: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平脐中,距脐中寸(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

穴位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9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9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天枢穴(长溪穴,谷门穴,长谷穴,循际穴,谷明穴,补元穴,循元穴)解析:

)天枢。天星名,即天枢星,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连线为北斗二天璇星,右连线为北斗四天权星。该穴之名意指本穴气血的运行有二条路径,一是穴内气血外出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二是穴内气血循胃经运行。本穴气血物质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太乙穴、滑肉门穴二穴传来的风之余气,其二是由气冲穴与外陵穴间各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胃经上、下两部经脉的气血相交本穴后,因其气血饱满,除胃经外无其它出路,因此上走与胃经处于相近层次的大肠经,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输送,故名。

)长溪、长谷。长,源源不断也。溪,水流的路径也。谷,狭谷也。长溪、长谷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向外输出源源不断。本穴物质由胃经上下二部汇聚而成,其气强盛,源源不断地输往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

)谷门、谷明。谷,胃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明,可见之物也,指本穴气血强盛,外输气态物为可见之物。谷门、谷明名意指胃气由本穴源源不断地输送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4)循际、循元。循,循气血运行的固有道路运行也。际,际会也。元,本元也。循际、循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循气血物质的固有通路外输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5)补元。补,充补也。元,本元也。补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为人体后天之气的充补之元。人体之气分为多种,有元气、宗气、神气等等。元气为先天之气,也就是肾气,它与生俱来,不可改变。元气为人的先天之本,它随着人的生长发育而不断消耗,但元气的消耗随人体后天之气的盛衰而改变,后天之气盛则元气消耗慢,后天之气衰则元气消耗快。同理,补充了人的后天之气也就是间接地补充了人的元气,本穴输出的强盛之气即是有补充强化人体后天之气的功用,故名为补元。

6)大肠经募穴。因本穴气血强盛,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特性相符,向外传输是输入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故为大肠经募穴。

附注:大肠的募穴

天枢穴意义:募集气血上输大肠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浊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水湿浊气由本穴交于大肠经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募集大肠经的气血物质。

主治病症: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腹胀、腹泻、脐周围痛、腹水、肠麻痹、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足阳明经脉属胃络脾,胃为六腑之长,《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本穴位近胃肠,乃大肠的募穴,是大肠经气汇集之处,故可调理胃肠,善治大肠腑证。

.月经不调

女子以血为用,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关系着妇女经血之亏盈;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血赖气以行,气滞则血瘀;冲脉起于胞宫,出气街,并足阳明经而循腹上行,为血海。胞富血虚者,可补天枢以益生化之源;胞宫瘀血者,可泻天枢以行气活血化瘀。

.治疗便秘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方法: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以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压天枢穴,在刺激穴位的同时,向前挺出腹部并缓慢吸气,然后上身缓慢向前倾呼气,反复做5次。两腿并拢坐于椅上,按压天枢穴,左腿尽量向上抬,然后收回,换右腿上抬、收回为次。反复做5次。身体正常的循环机能有所改变,“毒素”便会沉积在体内,导致宿便堆积甚至便秘。

注意事项:便秘尤应以预防为主。每天晨起可空腹喝-杯温开水,或淡盐水、蜂蜜水。常吃各种新鲜蔬菜。参加适量运动锻炼。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治疗腹泻

操作方法:让患者先排去大便,仰卧于床上,或坐在椅子上、沙发上,解开腰带,露出肚脐部,全身尽量放松,医者取肚脐旁6厘米处的天枢穴,分别用拇指指腹压在两侧穴位上,力度由轻渐重,缓缓下压(指力已患者能耐受为度),持续4-6分钟,将手指慢慢抬起(但不要离开皮肤),再在原处按揉片刻。整个治疗过程仅需数分钟,腹中即感舒适,腹痛、腹泻停止。绝大多数能一次治疗见效。

人体穴位配伍:.天枢穴配巨虚穴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天枢穴配足三里穴治小儿腹泻。

.天枢穴配大肠俞穴、足三里穴治肠炎。

4.天枢穴配中极穴、三阴交穴、太冲穴治月经不调,痛经。

5.天枢穴配气海穴、水分穴治绕脐腹痛。

6.天枢穴配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等治黄疸。

7.急性阑尾炎配伍穴位:上巨虚穴、阑尾穴、天枢穴疾病概述: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急腹症。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压痛,则是本病重要的一个体征。急医院就诊,按摩起辅助作用。按魔顺序与技法:首先推按巨虚穴0次,接着推按膝殡以下约5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的阑尾穴0次;最后按摩天枢穴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阑尾炎、肠麻痹、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泌尿系统结石、月经不调、阑尾炎、子宫内膜炎、肾炎、水肿、高血压、腰痛、小儿惊厥、间歇热、胆道蛔虫症等。

.现代研究,实验证明针刺天枢穴,对肠功能有调整作用,可使肠功能趋向正常。以针刺天枢穴为主穴,配合肾俞穴、三焦俞穴等穴,对泌尿结石排石率达到百分之五十。

相关论述:

.《针灸大成》去肓俞一寸,夹脐中两旁各二寸陷中。乃大肠之募。.《中国针灸学》脐中旁开二寸。

.《千金方》:“小便不利……灸天枢百壮。天枢,主疟振寒,热盛狂言。天枢,主冬月重感于寒则泄,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

4.《针灸大成》主奔豚,泄泻,胀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肿胀,腹肠鸣,上气冲胸,不能久立,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霍乱,冬月感寒泄利,疟寒热狂言,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妇人女子癥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

针灸治法:

直刺~.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直刺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同侧腹部放散。

针尖略向上斜刺,针感可沿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上行至不容穴。

针尖略向水道穴方向针刺,针感可沿足阳明胃经下行至归来穴。

《针灸大成》《铜人》灸百壮,针五分,留七呼。《千金》云:魂魄之舍,不可针。《素注》针五分,留一呼。

特别注意:孕妇禁止针灸。

艾灸疗法:用艾条回旋灸灸天枢穴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疗腹痛、腹胀等病症。

拔罐疗法:用气罐拔罐天枢穴,留罐0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治疗腹泻、痢疾等病症。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让刮痧板的边缘向刮拭的方向倾斜,刮拭天枢穴,以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治疗肠鸣、腹泻等病症。

按摩疗法:

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大要穴,是人体上的重要枢纽,它就像长江大桥能让南北变得畅通一样,有了它,人体头部和足部之间的经络就能通达。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指它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按揉此穴就能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因为它与脏腑是“近邻”,内外的病邪侵犯人体时,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所以,它又起着“信号灯”的作用。

.穴位减肥的按摩手法:可以用掌根按揉中脘穴和天枢穴,也可以用掌根由上至下按揉中脘穴,有左至右按揉两个天枢穴;也可以以肚脐为中心,经常画圆,这种按摩叫做摩扶法,这也是最常用的按摩手法。

.仰卧,用食指和中指按揉天枢穴分钟,可缓解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胀、腹泻、腹痛等症,效果明显。

.用拇指指腹按揉天枢穴~分钟,可以改善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

4.用两个拇指顶在天枢穴位置,然后做轮转按摩即可。这样做可以使腑气通畅,帮助人改善脏腑气机,治疗便秘。

经常这样做,对不少疾病也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比如说腹痛、痢疾以及高热等。腹痛如果是因上下气机不交引起的,我们就可以用艾条灸天枢穴二十分钟,就能使病情很快得以改善。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欢迎大家光临彩云长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rhxcwz/85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