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腹泻胃胀 >> 如何消除胃胀 >> 正文 >> 正文

中成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香砂养胃丸

来源:腹泻胃胀 时间:2021-10-19
香砂养胃丸非处方药。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制半夏、醋香附、炒枳实、豆蔻(去壳)、姜厚朴、广藿香、甘草。浓缩丸:每次8粒(相当于原生药3g),日3次,温开水送服。水丸:每次1袋(每袋重9g),日2次,温开水送服。

任何人群,以成年人居多。

形貌:面色偏黄,或微肿。症状:①胃脘饱胀,食后更甚,嗳气频作,或脘腹气窜胀痛;②恶心,呕吐酸水,嘈杂不适,口中黏腻;③咽喉肿痛,咽中黏腻有痰;④咳嗽,半夜或发作,或晨起咯吐白黏痰,量偏多;⑤大便黏,解而不畅,或腹泻。舌象:舌淡或淡红,舌体偏胖,苔白厚腻

脉象:滑或弦滑。

内科疾病: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胃肠功能紊乱、糖尿病胃轻瘫、化疗后呕吐、慢性肠炎。五官科疾病:急慢性咽炎。

小儿科疾病:小儿厌食症。

①慢性咳嗽,伴乏力气短,痰多,色白,易咯,胃胀,大便稀溏者,可与参苓白术丸同用。②慢性胃炎,胃胀伴口干,时泛酸水,苔薄黄者,可与三九胃泰颗粒同服。③慢性胃炎,伴冒脘隐痛,肩紧,胸闷,或胁痛,舌苔白腻,舌体偏胖有齿痕者,可与逍遥丸同服。④咳喘,痰多,色白,口黏,胸闷脘痞,头昏头胀,可与藿香正气水(丸)同服。⑤饮食过量后半夜咳嗽气喘,口中黏腻,口臭,胃胀者,可与保和丸同用①胃脘胀闷,口干口渴,舌红少苔者不宜用②恶心呕吐,口干苦,口臭,牙龈红肿,舌苔黄腻者不宜用。③腹泻,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黄赤短少者不宜用。④孕妇慎用。

香砂养胃丸——香砂六君丸

1.胃脘胀(史欣德医案)

友人母亲,60岁。平素食欲差,长年怕荤食,每闻楼道里邻居炒菜的味道则欲吐,经常不明原因头晕欲倒,不能多食,略多食则胃脘作胀,嗳气频作。察其面色?白少华,倦怠面容,少气无力,闻其嗳气声响亮,大便常年偏干不畅,舌黯红,苔白腻,脉弦有力。嘱常备香砂养胃丸,胃脘不适则按说明书量服,症状消失则停。药后不久则可正常食肉,闻烧菜味已无恶心感,大便正常,至今已20年,头晕、呕吐已极少发作。

2.咽痛(史欣德医案)

十多年前某日,自己突然咽喉肿痛,吞咽时更甚,咽中黏腻感,极其不适。自认为“上火”,不停用西瓜霜含片、薄荷糖等含服,当时可以缓解片刻,须臾咽肿痛、黏腻感更重。仔细反思后猛然醒悟,应当老老实实按中医方法辨证治疗。咽喉肿痛、黏腻感明显,当与“痰”有关,治疗不能清热而应当化痰,而香砂养胃丸中含有大量燥湿化痰药,于是取出8粒浓缩丸,放入口中嚼化后咽下,很快咽痛、咽黏腻的症状大大减轻,咽中清凉感犹如含了薄荷糖,再嚼服8粒后症状完全消失。自此感慨中医辨证的重要性与灵活性。

3.半夜咳喘(史欣德医案)

本人50多岁后,若晚上过食,特别是多吃油腻食物后,半夜1-2时即会咳嗽气喘而醒,同时感觉口中黏腻,咯吐白黏痰数口。若不用药、后半夜则难以入睡。每遇这种情况,即嚼食香砂养胃浓缩丸12~16粒,温开水送服,即可缓解,安睡至天明。后屡试不爽,让其他患者使用也多有效。

4.鼻炎咳嗽(史欣德医案)

任某,女,32岁,音乐老师。年7月13日初诊。体型瘦高,痛苦面容,面赤唇红,眉头紧锁,烦躁不安。因鼻塞、喷嚏、咳嗽、咯大量白痰反复不愈来就诊。用了逍遥、龙胆、柴桂汤等汤方后症状逐渐减轻。8月初第3次复诊时告知,因要去外地出差,服汤药不便,希望开中成药。

于是嘱用:香砂养胃丸,说明书量,每日3次。年8月24日出差回京后来复诊,见其面色红润,心平气和。患者高兴地说:服香砂养胃丸后大便排得非常通畅,自觉腹围缩小了一大圈,咳嗽已止,咯痰也明显减少,鼻塞消除,仅余鼻音略重,感觉自己像换了一个人,心情变得很好。不明白为何一个治疗胃病的药居然就治好了这么重的咳嗽、鼻炎,感觉非常神奇,并一再表示感谢。

本方出自清代名医沈金鳌所撰的《杂病源流犀烛》一书,原书为汤剂,名“香砂养胃汤”。

原书组成:“白术、陈皮、茯苓、半夏各一钱,香附、砂仁、木香、枳实、蔻仁、厚朴、藿香各七分,甘草三分,姜三片,枣二枚。”

功效:“调养脾胃,升降阴阳。”

主治:“饮食不消致痞。”

本方主要由理气与化痰两大类药物组成,具有行气燥湿,化痰醒胃,止呕止咳作用。

方中白术补益中气,燥湿醒脾开胃;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茯苓健脾利水,渗湿消肿;香附、木香、陈皮、厚朴、枳实、砂仁、豆蔻均有理气作用,可畅通气机,气行则水行,水行则不能生痰,且陈皮、厚朴、权实、砂仁等均能燥湿,化滞消痞;甘草调和诸药,生姜配红枣,健中散寒,和胃止呕。

*本文内容来自于史欣德主编的《首中成药临床巧用与解说》,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点赞”和“在看”,让我们做的更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rhxcwz/8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