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人们会说:中医治本,西医治标。大家如何理解“本”呢。如果想理解“本”,就一定要引出“阴阳”的概念。一说到“阴阳”,很多人一定会感觉晕,甚至会有人以为“阴阳”之类的说法都是文化糟粕,或者归为传统文化中的玄学之类,尽管很多人受教育多年,其实思维方式通常是西方思维模式,以科学方式怀疑一切,或者不接受认知以外的东西。今天,我们就通过"本"了解一下阴阳。
如果有人读过易经,通常会知道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如果这句话没有听说过,那一定会听说过太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阴阳思维可以说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领域,可以说古代儒、道、医、农、兵、法家等诸子百家无不融入了阴阳,所以,《易经》被奉之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比如《道德经》就是以道为源,以阴阳为用著书而成的经典。前贤大作之所以成为经典,通常经符合四要义,即“贯、摄、常、法”,“贯”即字句理义贯穿一体,无所增减;“摄”即摄受人心,另人心欲往;“常”即古今不改、不因人因时而变;“法”即法则遵从,学则受用。中医经典也是如此,之所以是经典,皆是前贤身心证悟天地而得,所谓“悟”就是身心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此世界即包括眼之视,也包括一切虚空。传统医学就是时空体系下的医学体系,显而易见《黄帝内经》即是此经典。
《黄帝内经》有言: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此即言“天人合一”之思想,可以说人因自然而成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从微观来看,人体是由钙、钠、钾、镁、碳、氢、氧、硫、氮、磷、铜、锌、锰、钴、钒、铬、钼、硒、碘等60多种微量构成,这些都是自然界的元素,这些微量有机结合就构成人体的外形。但人是有思想的,通常说这个思想意识活动,就是人的“灵魂”,即通常说神。有的人可以承认灵魂是不存在的,但却不接受别人说他没有灵魂。人活一口气,人死就咽气,简单说人就形、气、神合一的生命体。
人活一口气,生之本于阴阳,一气又分阴阳,阴阳又各有多少,故分三阴三阳。所谓三阴三阳,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三阴:太阴、少阴、厥阴。而三阴三阳各有标本,厥阴为标,风气为本;少阴为标,热气为本;太阴为标,湿气为本;少阳为标,相火为本;阳明为标,燥气为本;太阳为标,寒气为本。即内经所言: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以,天之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在天为气,在地成形,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化为人体就是五藏,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
阴阳标本之道,可以言一而知百病,可以作为发病的基本定式。在临床当中又如何考虑标本呢?比如以临床案例说明,最近有一患者一把脉右关太阴脾弱,土又有阴火,右关脉中有一股“怨”气,指出患者有怨气后但患者并不承认,又言有怨气容易做去世人的梦,患者也没有。但患者服药一周后复诊,说服药后梦见去世的家人,又承认自己确实一定怨气。为什么当时会如此判断呢,就是因为患者脉有阴气的存在,是有独特的脉象的,就好比天要下雨要先变阴天道理一样,即易经所言:履霜,坚冰至,道理一样。还有一患者胃胀、泛酸等症,在临床当中症状在中医临证系当中是起验证作用的,是不能作为第一临床证据的,因为在临床当中,同一症状群可以代表不同的发病机理。同一症状群,在不同的时间下发病机理可以完全不同。同一症状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代表不同的发病机理。这种现象在临床是非常常见的。这与西医道理是一样,比如牙痛有时就是牙痛,也有时是心脏病,这也是牙科医生为什么让大家检查心电图原因。如胃胀、胃酸的患者的,如果临床以经验论治,胃胀说明胃气不降,胃酸说明有热,如果舌象也有热象支持,临床基本处方就会用和胃降气,苦寒清热,再加上有治酸的中药,比如瓦楞子、海螵蛸之类,如果真是这样病机的患者,治疗就是有效的。如果这类患者治疗多了,医生就会形成经验性的思维定式。但上述患者是因为太阴脾寒引起来的,胃胀胃酸,因为右关脉有紧象是由寒致主,此时处方应该以理中汤加减,此患者用药治疗明显好转。临床当中,很多症状都有阴阳属性,所以,中医治病先要明辨阴阳标本。欲学中医,可了解此课程
学习更多健康知识
欢迎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lnwz/7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