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这话在战乱年代算是不少人心声,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人与人缘分有时就这么巧妙。对于亲情十分渴望,家书一封抵万金,就这么得来。新中国成立,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移民到海外,要面对骨肉分离情况。
这个世上骨肉分离,真的有不少,譬如大陆和台湾,有人到死都没有见到那边的亲人。那时不少人士,碍于种种原因,选择移民到海外。物理学家杨振宁,年加入美国国籍,很长一段没有回国。直到中美建交之后,才回到祖国探亲,见到岳父杜聿明。因为特殊身份,只好称呼杜聿明先生为杜先生,周总理赶紧过来圆场。
01国家扶持高科技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欢迎那些高科技人才,提倡报效祖国。有些人不远千山万水回到祖国的怀抱,做出突出贡献。借助于高科技人才帮助,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涌现出一批知名人物,像邓稼先,钱学森,钱伟长等。
也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留在国外做研究。他们这么做原因,除了因为外国的生活条件好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考虑到政治环境,他们与国民党那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因此不回来。
大陆这边政策,强调就是来去自由,这种不强求。功德林那批被改造的国民党将领,有些人若愿意留在大陆,我们自然是同意,毕竟都是中国人。若是愿意去台湾,也没有意见。
杜聿明当年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逮捕,一直被关押在功德林。外界熟悉他,不仅因为他特殊政治身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为杨振宁的岳父。这位一生争议不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却早早加入美国国籍。因为再娶小娇妻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引起外界极大的争议。
02在国外学术界大放异彩
杨振宁出生于在一个学术氛围浓厚家庭,父亲杨武之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毕生致力于数学领域。对待子女的教育,十分用心,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若非有父亲的引导,恐怕杨振宁不会有这么高成就。
年冬天,抗日形势对中方很不利,为了防止大学被炸毁。清华大学在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安排下,秘密向南方迁移,保护好“先进的科技人才”。几所有名大学,一起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当时杨振宁就在西南联大读书,选择专业为自己感兴趣物理学,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知识水平,年杨振宁决定到美国留学,顺利通过留美考试。在等待的那段时间内,他来到西南联大附中去教书。学生有不少都是“官二代”,“学二代”,这当中就有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就是他的太太。
杨振宁那时痴迷于研究物理,国内知识氛围不能满足于他,因此想要去国外。一年之后他终于踏上去美国船只,到达美国之后,求学之路很不容易。几次寻找仰慕已久教授,每次都扑空,阴差阳错之下,才算是学有所成。因此成为,各方争抢的“香饽饽”,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03异国他乡相识相恋
而他和杜致礼姻缘,就在美国这个地方开始,年杨振宁去某大学学习,意外在中餐厅碰到了杜致礼,两个人开始有往来。事实上女方处境并不好,原本她们一家人,年准备去到美国。中途发生变故,父亲被留在中国。她和弟弟被安排来到美国读书,在宋美龄安排下,入读当地的一大学。
因为这次过来探望弟弟,阴差阳错才有了这次巧遇。在这个陌生国度,两个中国人开始熟稔,并且走到一起。为了等待心爱的女孩,杨振宁选择在普林斯顿多待一段时间,为了方便约会。
所有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年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遗憾的是双方父母,碍于当时国际环境都没有来。因此找了一位故人,作为双方的家长,参加这场婚礼。事实上两家人的政治背景,让杨父有些头疼,不过并没有阻止。
结婚之后,杜致礼做到一个贤妻良母的责任,堪称是一个贤内助。自己一个人照顾孩子,将所有家务都承担下来,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物理学研究中。她的“牺牲”没有白费,年35岁的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个奖项对于中国人来说,自然是意义非凡,在海峡两岸引起不小的震动。大陆这边希望他能回祖国效力,周总理安排他老师前去祝贺,并且还带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就是杜聿明写给女婿一份祝贺信,俩人虽然是翁婿关系,不过平时没怎么有来往,这次算是第一次“打交道”。
那时杜聿明妻子曹秀清被困在台湾,早先提出到美国看望女儿和女婿,均遭到拒绝。然而这次看到杨振宁得奖之后,终于松口,希望劝杨振宁到台湾来。到达美国之后,曹秀清享受一段天伦之乐。这时杜聿明作为第1批特赦人士,已经恢复自由,双方几经波折,终于在北京团圆。
04一个“称呼”让其宽心
事实上党中央一直很重视杨振宁,他父亲多次劝其回国,但此时他加入美国国籍,因此只能不了了之。他最担心一点,就是岳父身份,是否会受到歧视。不过骨子里,渴望回到祖国探亲。直到中美关系缓和后,才踏上回国之路。
回到了阔别26年的家乡,走的时候还是一个青年,回来时已经人到中年。到达上海见到父母,还在北京,见到了过去好朋友。对于他来说,最关键是见到岳父杜聿明。中间还发生过一段“小插曲”。
年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杨振宁一家,听到杨振宁称呼岳母为妈妈,岳父为杜先生时。情商颇高的周总理,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赶紧打圆场,说道要叫岳父。
其实他真的想多了,今日不同往日,对于过去那一切早就释怀了。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没有必要再次剑拔弩张。同时还有另外一层考虑,就是借助此事,打消那些旅居海外学者顾虑,欢迎他们早日回归祖国。
05小结
世人总是觉得,杨振宁不该加入美国国籍,没有为国家效力。却忘了一件事,那时中国的物理研究领域,并不是很发达,如果回到中国,可能暴殄天物。如果没有在美国继续从事研究,恐怕不会取得这么高成就,只能说时也命也。
杨振宁和岳父杜聿明,那么多年才相见,真的让人惋惜。追究起来都是因为历史原因,无形当中也让国内,错失了好多高科技人才。因为战争,造成不仅是人员重大伤亡,还有就是科技力量重大“流失”,值得我们反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zlwzff/9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