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贺信 >> 贺信发展 >> 正文 >> 正文

他的蓝白记忆

来源:贺信 时间:2024/10/17
北京中科白癜风是几级医院 http://www.bdfzkyy.com/
他的“蓝白记忆”原载于《农村青年》年第10期文/邓立峰走进位于江苏启东的吴元新蓝印花布艺术馆,仿佛进入一片蓝白色的“海洋”——不同纹样、不同形制的蓝印花布展品呈现在眼前。精致的蓝色衣服、纹样独特的包袱布、蓝布红边的圆枕、宽大的蓝白被面……一件件制品诉说着蓝印花布的历史。早在宋朝时,蓝印花布就在江南地界流传开来,其技艺广泛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今,这些曾遍及人们日常生活、后来渐渐走向没落的蓝印花布制品,以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又重新走入启东市民的生活。近日,吴元新蓝印花布艺术馆(又名启东市蓝印花布艺术馆)在启东开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吴元新所捐赠的余件蓝印花布藏品展现在市民面前。用余件藏品感谢家乡留给自己的“蓝白记忆”“这余件藏品大都是我从启东本地收集到的蓝印花布精品。”吴元新介绍,为了给启东老乡呈现更有展陈意义的蓝印花布制品,他从之前收集的5万余件蓝印花布中反复斟酌挑选,最后选出那些既具有代表性、又有着启东本地印染特点的制品捐赠出来。“这其中包括包袱布、帐檐、被面、小车被等,都是过去启东人爱用且会用的物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很多启东人都知道,他们有一个被叫做“蓝痴”的老乡——吴元新。生长在启东的吴元新将蓝印花布视作生命。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蓝印花布的收藏、抢救、研究、制作和创新工作,使这项古老的技艺得以为更多人所知。在他的鼓励下,女儿、女婿都从事着蓝印花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就连上小学二年级的外孙女也成了“小蓝痴”,经常跟同学一起在吴元新的蓝印花布博物馆体验制作技艺。传承传统民间工艺,收集和整理是基础。从16岁开始,吴元新就走上收集蓝印花布的道路。他先是跟着师傅在南通乡下及江苏其他地方收集纹样和成品,然后只身走出江苏,到上海、浙江、山东、山西、湖南、湖北等地寻访收集。为了蓝印花布,吴元新的双脚踏遍全国各地。如今,他已经收集了5万余件蓝印花布制品。将自己精心收集来的藏品捐给启东,是吴元新“报答”家乡的一种方式。“我是土生土长的启东人,我的童年就是在家人的纺织声中度过的。祖母纺纱,母亲织布,父亲染布,全家老小穿的衣服、用的被面都是自己动手染制,我打小就喜欢蓝印花布。”吴元新介绍,16岁时,他去了启东印染厂做学徒。“刻版、制靛、印染……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都是在那个时候习得的。”在吴元新看来,他的“底子”就在启东,“蓝印花布造就了我儿时美好的蓝白回忆,而启东就是我蓝印花布记忆开始的地方”。“让每一位来参观的旅客都能做一回‘染布匠’”在吴元新蓝印花布艺术馆开馆时,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学者冯骥才发来贺信。贺信中写道:“吴元新是蓝印花布这项国家级非遗杰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小双手总是沾着靛蓝的汁液,心中浸在祖祖辈辈对蓝印花布的挚爱中。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蓝印花布濒危将亡的境况,他心急如焚,一边艰难地恢复起传统的家庭式的染坊,建立起历史上第一座蓝印花布博物馆和收藏馆;一边到各大学演讲授课,宣讲中华民族这一不能忘却的传统的印染技艺。同时,他还把一个又一个蓝印花布展搬到欧亚各国,使世界领略到中国这种由来久远的独有的民间风采。进而,他改进传统技艺、创新纹样图案,致力为蓝印花布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开拓道路,使之重现魅力,焕发生机。在社会转型期间,他能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认识到蓝印花布——这样一种代代相传的应用性的生活文化所拥有的宝贵的遗产价值,并率先进行抢救、保护、整理、传承与弘扬,十分可贵。”吴元新对蓝印花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止于蓝印花布的收集。一方面,他将收集到的蓝印花布制品进行整理和研究——由吴元新担任执行总主编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正在紧锣密鼓地编纂过程中;另一方面,吴元新和他的家人常年泡在染坊之中,将自己设计的蓝印花布纹样印染出来,制成精致的蓝印花布工艺品。这样全面的传承工作,也让他对蓝印花布技艺在当下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很早之前,我开办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年时,博物馆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在启东开设新的艺术馆?我觉得这是一种对蓝印花布技艺进行宣传的新尝试——在这个艺术馆中,我们用更现代的展陈技术来呈现蓝印花布文化。”除此之外,吴元新还准备建设一所更大的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这个基地内将设有完整的蓝印花布制作流程体验场所,能够让前来参观的人们体验到蓝印花布从蓝草原料到布匹‘成型’的全过程——收割蓝草制靛、花版刻制、刮浆印染、晾晒收获,让每一位来参观的旅客都能做一回‘染布匠’,充分领略传统工艺的魅力。”让人们亲自动手,参与体验,是吴元新一直以来的愿望。“要传承好传统民间工艺,就要坚持‘用’字当先,活态传承,让民间工艺走进人们的现代生活,不断融入新的技艺和理念。”吴元新说,今年61岁的自己,再次踏上新的征程。来源:根据《中国艺术报》报道摘编终审:蔺玉红审校:李志国 刘朱婴编辑:胡晓荣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zlwzff/11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