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2:00,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黎于三教D作题为“濒危动物进化保护遗传学研究——以金丝猴和穿山甲为例”的学术报告。
首先,于黎研究员表示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脊椎动物30%已经灭绝,20%被列入濒危,物种灭绝速率是过去几十倍到几百倍,而人类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有以下五种方式:栖息地丧失、过度捕捞、燃烧造成全球变暖、空气和水污染、物种入侵,加速物种濒临灭绝则有三个因素:遗传多样性丧失、近交、有害突变积累。与不受威胁物种相比,受威胁物种具有显著低的遗传多样性。她以北美旅鸽、长毛猛犸象、东部低地大猩猩和朱鹮为例,介绍了以上濒危动物所经历的种群数量下降或者灭绝背后的影响因素。
随后,于研究员讲述了进化保护遗传学含义及组成,并介绍她所在团队开展的金丝猴和穿山甲的进化保护遗传学研究工作。该团队对金丝猴群体结构和群体历史开展研究,利用来自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分库、北京动物园、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怒江州林业局、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的金丝猴物种样品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群体结构和基因流分析、群体历史模拟和推断、基因家族扩张、适应性选择检测和位点鉴定等数据分析。此次研究表明群体历史中由复杂社会结构和与性别相关的扩散行为导致了广泛频繁的基因交流事件,对于理解和预测动物扩散行为有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新起源假说:祖先群体在中国中部和西南山区广泛分布,后随古气候变化导致群体间隔离,而神农架群体最先与其他群体发生分歧,其后秦岭群体从四川、甘肃群体迁徙出去。随后,她利用保护遗传学,进化生物学和基因组学三个前沿学科交叉,分析了金丝猴与灭绝风险相关的遗传因素,包括评估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近交程度、有害突变等。
接着,于研究员表示穿山甲是“世界上非法贸易最猖獗的哺乳动物”,其保护趋势更加严峻和迫切。团队利用来自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分库、广州动物园野生救助中心、怒江林业局中华穿山甲23个个体和马来穿山甲74个体进行线粒体DNA单倍型网络构建,核基因组系统发育树构建,群体结构和混合分析,群体历史模拟和推断,遗传多样性、近交、有害突变负荷分析等数据分析,并通过对穿山甲的保护基因组研究探讨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如何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缩减,解析物种的遗传格局、进化历史,揭示物种对环境适应进化的遗传机制。该研究表明穿山甲物种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的群体结构,并新发现群体:马来穿山甲MJA和马来穿山甲MPB群体,建立了特异遗传信息的穿山甲样本和种群,将在追踪非法交易穿山甲来源地和贸易途径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参与本次报告的老师及同学们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提问,于研究员对每个问题均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本次学术报告到此结束。相信通过本次学术报告会,现场老师和同学对于濒危动物进化保护遗传学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相关学术研究上也定能产生新思路、新成就。
图片:韩英伦李琰
编辑:王诗淇
校对:田兰传顺琴
审核:杨莉
终审:韩英伦李智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wzqdzz/8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