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民间圣手
▼
良医李刚
中国有句古话叫: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理解其含义,一是赞美职业之神圣,治国与救人相提并论。二是说,良医的价值成就感不亚于良相,治病救人,是天理人伦的大事,没有什么比生命健康更重要的,那是积善积德、泽被群生之事业。
在白浪街办光明社区卫生服务站坐诊的中医李刚,却是因为孝心的启迪,把中医职业作为终身事业的。
李刚在给病人写处方
上三年级时,母亲体弱生病,胃胀消瘦,医院无法确诊,后来找到中医叶章衡,用中医气血理论查出病根,对症下药,服用一年便好转初愈。
这种神奇的医术激发了少年李刚极大的兴趣。“手一摸,就能看病!这应该是人间最好的事情。”
于是,他就拜了一位部队转业的中医叔父,开始接触中医,背药性、汤头、方剂,学着分辨脉息。
初中毕业,他放弃了高中,直接选择了中医中专,他如饥似渴,惜时如金。不仅系统地学习了中医中药理论,而且不断接触名医名师,倾听他们的医术教授。
中专毕业后,他又拜在了十堰当地名中医王文玉门下。口传密笈、手传脉学,在恩师的严格要求下,他熟读《药性赋》、《汤头歌诀》、《八十一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妇科心法要诀》等几十本中医典籍,达到横吟倒背的程度。他到现在还保留着早上六点起来背书的习惯。
垒土为塔,破茧成蝶。年,24岁的李刚正式出道坐诊切脉,主医开方。中医是疗效、经验、口碑三者的几何效应,一般中医出名要等中年以后。但是李刚却依靠自己过硬的医术,不到而立之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青年名医。
转眼他从医近14年,为数万患者解除病痛,本地病人络绎不绝,外省市的病人也慕名而至。门诊天天排长队,有患者甚至凌晨两医院门口挂号。
李刚大清早来到诊室,上百号病人已排成了长队。为了少上厕所,不耽误看病时间,他控制自己少喝水。
手指一搭上病人腕上脉息,他就如入定的禅师一样全神贯注。
他的脑子像高速计算机处理器那样,从病人脉搏的浮沉、迟数、滑涩等表现中捕捉锁定微妙的变化,进行综合判断确诊,然后再从脑子里调动古今相仿的数案汤头方剂进行药种调整与剂量加减,开出验方。
半天几十个病人下来,让他精疲力尽,腰酸腿痛。但一看到远道而来的患者那渴望的眼光时,他只能推迟下班回家,往往要加诊数人。
│静性
无论是参禅悟道,还是学医为艺,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就离不开一个“静”字。
只有排除世俗的干扰杂念,内心达到深静、笃静,才有《黄帝内经》谓之的“识神”、“独悟”的境界。
李刚以穷经皓首的精神埋首研究中医理论,而且勤于在诊治病患的实践中探索总结。
李刚说,学中医不像西医,有操作的标准程序与法则,学中医要在学中有悟,悟中有用,中医要知行合一。
老中医,可以用经历来不断积累,而年轻中医要出类拔萃,就必须在精力与时间上加倍投入,在方法与实践上有独到的探索与积累。
李刚把一个中医当得纯粹、再纯粹。上完班一回家,便是钻进书房,攻读中医药典籍,通读国学著作。既要熟通旧学,又要融汇新知,研读近贤及现代名家医案著作及现代医药发展动向。
李刚素常是内敛而安静的,年纪不大,职业操守使他眉目间透出的是静穆与祥和,略带一点羞涩。平常话语不多,只是在讨论医学与文化问题时,才会滔滔不绝。
不问家务,不会上网,不玩智能手机,不进歌厅,也不进影城。除三五良友小聚,几乎谢绝所有吃喝应酬。医院高薪聘请李刚,但他谢绝了,他认定用中医中药治病救人,就是他处世的宗教。
由于超负荷运转,高度紧张工作,身体与精力严重透支,前年,李刚一度患上精神焦虑症,严重失眠数月。直到病重不能支撑,他才离岗封闭调养治疗数月。刚一恢复,他就返回诊室,接诊四面八方来的病人。
中医中药之外,他实在想不出来,有什么爱好可以放松一下。一天从广场路过,忽然听到了敲锣打鼓声,令他十分亲切。于是几经寻访,购得一套,实在紧张疲劳之时,他就与广场上的乡亲们吹吹打打个把时辰,娱人娱己。
│妙手
李刚深知,中医医术的传承,不仅要靠理论,更重经验,重案例。他大量研习了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名家的医案。从中汲取经验,以攻克疑难杂症。
一次,一个服役多年转业的老兵找他看病。症状十分古怪:每天半夜十二点发病,急剧哮喘,背心发烫如火,须眉皆落。患病一年有余,多方求治无效。
李刚切脉观察之后,豁然想起《明清柳选四家医案》中“半夜子时咳者,属木来撞金,肝热者皮毛焦眉脱”的记载。半夜阴寒最盛之时,肝热上扰,来犯肝经,必如火烧。由此,他断定此患者由于当兵时长期在泥塘中潜伏训练,故而寒邪外来,肝火犯肺,脱须掉眉。
主医者若单纯用清法,必寒邪更盛;若单纯用温法,必肝火更旺。于是,他权衡病症,寒温并用,清肝泻肺、温肺化饮,将“蛤黛散”与“华盖散”等加减后,用药一月即痊愈。这些亲历的医案,越发让李刚认识到,在水滴石穿的功夫之后,前人的智慧方可点石成金。
李刚救治的病人中,有一些让他最难忘,甚至近乎奇迹。房县患者王子武,六十余岁,患肝癌三年,西医化疗放疗无效,肿瘤大六公分。要准备后事了,才来找他医治。经他精心诊治,服药一年后,肿瘤渐小。近四年来,一直吃他的巩固疗程用剂,体质与精神状况恢复良好。
十堰著名老画家莫麓云先生声带长息肉,医嘱要禁烟、禁盐、禁言,还不能吃辛辣。在医院做了三次割除手术,但息肉割一次长一次,在决定将声带切除之前,找到李刚吃一月中药后,息肉消失,声音正常。弄得老人家见人就说:“李刚是我的救命恩人啦!”
│慧智
一部中医药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中国的文明史、哲学史。由此,李刚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不但要谙熟百药百草,更要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这本“大书”,提升自己的为医境界,由技入道。所以,李刚在读医书经典的同时,也研读四书五经,探寻儒道释的要义,培养自己的仁心,不断提升自己的医道。
李刚认为,中医学在整体动态平衡思维方法指导下实施辩证论治,对许多疑难杂症、慢性疾病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同时,中药副作用少,无药瘾之患等优势,也为现代医学看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学的外表特征并无什么现代气息,但是,它却富有现代甚至未来予以研究的科学内涵。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中医数千年的医疗历史,整体辩证的认识观察,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详实的临床经验及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使它成为一个有机的医学整体,其潜在的巨大医疗效能与前景,不可低估。
中医药在中国有几千年的渊源传统,应当承认很多高手在民间,有很多的验方与手法,只知其奇效,而一时说不出它的道理。有很多思路与方法,甚至从科学的角度无法解释。
由于西医的迅猛输入,造成了对中医药的冲击,甚至是歧视与误解。中医首先讲的是一个“德”字,没有宽仁之心不可做中医,悬壶济世,具体的就是治人的病痛,解人的危难。一切要用疗效说话,用事实说话,少争谁是谁非。
对中医药的发展前景,世人应当充满期望与信心。中医药在中华文明中有多年的智慧源流,那是无法被否定的。
对于当下做医生的来讲,能治好病,能有治疗效果,就是最好的科学。面对现代医药的种种诟病,面对化学药品令人生畏的毒副作用,人们自然会发出“重回大自然去”的呼喊,期望的目光自然会投向中国的传统医学,这种绿色的医疗观念就很好地预言了中医药的未来。
不待采访结束,又有一位慕名前来求诊的病人找到李刚诊病,他又要忙了。
-END-
文│泽元
十堰周刊
十堰最懂情趣、最会生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wzqdzz/5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