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上一篇谈了为什么我们宁可选择老鼠和蛇,也不要流浪猫?,然后留下一个问题:人类凭什么按照动物对自己的价值来决定它们的命运,不是说万物平等吗?
通过前三篇文章,我分析了兔狲一年能吃多少鸟,以及为什么说流浪猫才是最凶残的猫科动物,为什么我们容不得流浪猫的存在,以及为什么人的错让猫背锅。很欣慰看到了很多类似“不遗弃”、“领养代替购买”、“加强监管”之类的留言,不过也有一些朋友仍然不太理解,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人才是生态最大的威胁,为什么不捕杀人类?”;“流浪猫也是生命,人类有什么资格决定它们的命运?”……
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地球诞生大约有45亿年的历史,孕育生命大约也有了38亿年的历史,根据人类的研究,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第一次是约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气温变冷和海平面下降,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灭绝殆尽,地球上85%的物种灭绝。之后,随着地球升温,海洋中出现大量的腕足类乃至鱼类,寂静的海洋再次热闹起来。
第二次是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气温下降、海洋退却,繁荣的海洋生物遭到重创,78%的海洋生物灭绝。灾难过后,两栖动物开始崛起,新的物种重新填满大自然。
第三次是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之后代替它们的是新的鱼类、两栖类和爬行动物等。
第四次是近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估计有76%的物种,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灭绝。很多古老的鳄鱼灭绝,之后恐龙开始占领地球。
第五次是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统治地球一亿多年的恐龙走下了历史舞台,同时灭亡的物种大约占地球的90%,不过没过多久,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逐渐繁盛,甚至进化出了人类。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无论是小行星、陨石、火山、冰冻、板块漂移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无论是灭绝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还是腕足类和单细胞动物,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地球上都会诞生新的生命填补空白的生态位,让地球恢复欣欣向荣,而地球不缺时间。
甚至,即便所有的生命都灭绝,对地球而言,也无所谓,地球刚刚诞生的几亿年都没有生命,不也好好的吗?太阳里面没有生命,不也好好的吗?所以,什么物种灭绝,有没有生物,地球根本不在乎。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地球不会在乎生态系统是不是稳定,是不是剧变,人类诞生撑死不过几百万年,从几十亿年的时间长度来看,连弹指一挥都算不上,所以地球更不会在乎有没有人类,有没有人类文明。那么谁在乎呢?
有人在乎。谁呢?人啊,不刚说了吗,有“人”在乎,人类会在乎。也只有人类会在乎。
二、人类不仁,以动物为刍狗不仅仅是人类,一切物种的行为都是在努力保障自身族群的存续。东北虎捕杀西伯利亚狍,能让这个物种繁衍生息;兔子拼命奔跑躲过金雕的捕食,也能让这个物种繁衍生息;猴子争夺猴王,能够让更加优秀的基因扩散开来、传承下去,能让这个物种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身体强壮的雪豹容易得到更多的地盘,从而有更多的食物和交配的机会,让自己强壮的基因传播出去;猛犸象变大曾经帮助它们存续;岛屿象迷你也曾是正确的选择;文字和语言帮助了文明延续和发展;交通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发展速度……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可以用“让物种存续”来解释,这不是“自私”的选择,是演化成果的一种解读。任何物种都是如此,这不是道德上的“自私”,而是一种演化成果——“利己”。这个“己”不是个体,而是物种或族群。再说一遍,任何物种都是如此,人类同样无需回避。
人类走到今天这一步,灭杀了无数史前动物掠夺生存资源,甚至直接或者间接干掉了尼安德特人等其他人种,这一切的行为都指向了一个结果——存续,或者用更加通俗的说法——生存和发展。
那么,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最基本的伦理支撑也应该是: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为此,人类将动物划分为三六九等,在地球妈妈那里,它们和人类都是平等的(同样的可有可无),但是在人类这里,NO。
1.畜禽役畜:它们是人驯养和选育的,通过提供肉、蛋、奶、皮、毛、力等方式服务于人类,无所保留,命都可以牺牲的那种。因为对于人类而言,这就是它们存在的意义——提生活质量,助人类存续。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2.宠物:它们也是人驯养和选育的,通过陪伴、容貌、声音、手感等方式服务于人类,它们同样因此而存在。无论你叫它们“主子”、“儿子”还是“老子”,它们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存续而存在的动物。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3.野生动物:它们理论上不依托于人类而存在,也不服务于人类,但是当人类的力量足够掌控它们的时候,它们也不得不纳入这个范畴,我们赋予他们一个新的名字——野生动物资源。
不要觉得“资源”这个词不礼貌,对人类而言,万事万物皆为资源。阳光、宇宙辐射、空气、土壤、水、风、雷电……一切都可利用,一切都是资源。
只不过野生动物比较特殊,根据它们的境遇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区别对待:受保护的、可利用的和受制约的。
①受保护的:有些野生动物混得不好,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搞不好哪天就被无情淘汰、彻底灭绝了,但是它们又是人类赖以生存(为什么赖以生存见上一篇)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为了保障人类的存续→需要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需要保障组成生态系统的物种们的相对稳定→需要保障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尽量不要灭绝也不要随意增加物种。
为此,人类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去保护这些野生动物,以保障人类种族的存续。很多人提到要尊重自然选择,但是为了保障人类的存续,我们不能完全尊重自然选择,需要进行必要的干预,包括保护濒危物种和避免外来物种入侵。都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
②可利用的:有些野生动物数量比较多,或者利用并不会明显威胁到它们的存续,那么这部分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拿来被利用,吃带鱼、合法捕杀海豹、合法狩猎、合法取得一些野外个体用于科研等作用……都是被允许且能够接受的。
③受制约的:有些野生动物混得非常好,不需要保护数量就可以爆棚,或者对人类危害非常大,那么人类不仅不需要保护它们,还会主动制约它们的存续,甚至直接灭杀一些个体。比如每年都会有大规模的灭鼠、灭蝇行动;见到蚊子叮自己,拍死是很正常的反应;不惜一切代价,蟑螂必须死,等等。
4.身份会变:其实,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是会发生改变的。十几年,禾花雀从无危被吃到了极危,原本不需要保护的小鸟,再不保护就没机会保护了。要知道麻雀曾经就是被喊打喊杀的“四害”(不同时代的认知水平和角度有差异,无需批判当初的决策)之一,如今也已经成了光荣的保护动物。藏羚羊被很好地保护,从濒危成了近危,如果种群数量能够持续增加,那么有一天无危也不是没有可能,甚至有一天开展合法狩猎也不是没有可能。
保护动物数量太多了可以坦然利用;制约物种太少了也需要用心保护,它们的身份不是固定的。动物还是那种动物,仅仅因为它们对于人类而言意义不同了,那么它们在人类眼中的地位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在人类眼中,各种动物本质并无不同,太少了就保护,能利用就利用,太多了就制约,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发展速度,如此而已。人类不仁,以动物为刍狗。
但是!无论哪种动物,都应该避免不必要的虐杀。刻意的虐杀是对人心中“恶”的放纵和放大,是不利于人类存续的。
三、以人类为中心不等同于“人类中心主义”一切以人类为中心,有人说这是已经被否定的“人类中心主义”死灰复燃,其实不然。
人类中心主义(或者说人类沙文主义)是一种不合时宜的伦理体系,它过度追求满足人类的感性需求,对资源进行无度的索取,对环境进行无度的改变,这是不对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最直接的后果,甚至已经威胁到人类存续本身。
自然中心主义(或者说反人类中心主义)对于纠正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具有积极的意义,让人们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却把人和其他生命等同,否定了人类的主体性。按照上面的说法,就是没有站在人类的立场看问题,而是站在了地球的立场。核心观点就是:“人类才是生态环境最大的破坏者”。然而,地球不需要立场,人类才需要,所以人类考虑问题必须以人类为主体,以地球为主体没有任何意义。
新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类为主体”的一种回归,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它以人类为中心,但是并不仅仅是满足感性需求,同样包括理性需求。无视资源和环境,无度索取虽然能够短时间内最大程度满足人的感性需求,但是从长远考虑,却是损害了人类的存续基础,损害了人类的理性需求。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无度索取不可取,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人类的利益最大化。
有时,有人会无视人类群体的理性需求,过于追求个人的感性需求,产生盗猎、遗弃宠物等危害群体理性需求的行为,那么他们是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的,无论是从法律层面还是从道德层面。所以说,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并不是不会被处罚,君不见“掏鸟判十年”?君不见“深圳鹦鹉案”?或许在一些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还不尽完善,但是这需要时间和过程,而统一认识,理性看待是加快这一进程的基础。
四、如果高高在上的不是人类,我们的命运和动物无异即便解释了为什么人类总是会高高在上,依然会有很多人说出一句话:“如果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捕食人类呢?”妄图用同理心,唤醒人心底的“善良”。但是善良需要理性的支撑,任何一个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物种都会以自身的利益为最高利益。
在这里,我推荐《流浪地球》的原作者刘慈欣老师的另一部科幻小说——《吞食者》。比人类更高级的恐龙文明为了自身的利益,毫不犹豫地吞食了地球的绝大部分资源,毁灭了人类文明,残存的人类以畜禽的身份被恐龙文明圈养,一生无忧无虑,最后成为红烧人、糖醋人、清蒸人、醋溜人、芝士焗人、鲜人刺身之类的东西……人类的结局,并不会因为吃肉多少而变化,并不会因为对动物的态度不同而不同。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唯一的活路就是比恐龙文明更强大,干掉或者赶走恐龙文明。不努力发展,就是对自身存续的不负责。尽力发展,需要最多的资源,则必须站在食物链最顶端。
“从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及其道德是否伟大与崇高”?我不说这是否和宗教信仰或者生活习惯有关,也不讨论这话对与不对,只说一句,这种伟大和崇高在人类存续面前,渺小得不值一提。
所以,万物平等,那是对地球。对人,不平等,它们有着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他们那么努力地从海中爬向陆地,那么努力地从树上下到地上,那么努力地干掉了其他人种,让我们今天有资格在这里思考自己是不是应该对别的物种好点,而不是怎么让别的物种对自己好一点。
这种高高在上的的姿态,真爽!
五、道理我都懂,但是流浪猫要怎么办?伦理基础和评价方式都说完了,之前那些结论是如何做出的,也都解释清楚了,如果认真看了,冷静思考了,那么应该都懂了。
道理我都懂,但是流浪猫要怎么办?
这篇太长了,敬请期待下一篇《道理我都懂,但是流浪猫要怎么办?》,讲一讲流浪猫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思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wzqdyy/8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