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老家经过儿时的母校——顺阳小学,我都不由得多看两眼,再给身旁的儿子说一说,这就是我小时候读书的小学。有次终于忍不住停下了匆匆的脚步,注视着这个安静美丽的校园,就像是一位安祥的母亲,随时等候着或近或远的游子归来。小时快乐的求学时光就在眼前闪现,一位位良师益友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天,我想起了四年级的班主任王嘉平老师。老师身材高大,经常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面容严俊,目光深邃,留着整齐的短发,一丝不苟,朴素干练,尽显师者风范。王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教我们语文。他工作非常认真,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有一学期,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读写能力,老师要求把课文从第一课背到最后一课。听到这个消息,同学们就忍不住地议论纷纷:“这要求也太过了吧?那么多课文怎么能全背过?”“光书上要求背诵的内容就很多了,还要背其它的,而且是全背,这怎么可能?”……王老师听着同学们的牢骚,一点也不着急,也没有生气。过了一会他笑道:“同学们,有句谚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说明多读多背对作文很有帮助。既能丰富你们的词汇,积累优美的句子段落,也能培养你们的语感,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家的说话和作文水平。这些课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千挑万选、又经历了多年时间反复验证的精彩文章。我给大家说一个背诵的窍门,别看一篇文章很长,我们先把每个自然段分成一句一句的背,每句背过后再合成两句三句的背,直到整段的背诵,在两段三段的背,最后达到整篇背诵。这就是先化整为零,再合零为整的学习方法。我们早读时间充裕,只要大家认真、有信心和决心,我相信你们全部都能背过!”就这样,在以后的早读中,同学们又多了些背诵的热情。有些调皮的男生还摇头晃脑,拖腔拿调……结果还真的背诵很快,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流利地背出来。王老师每上新课,就会先问谁把课文背过了,总是许多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有些自信满满的同学更是侧着身子,把手举得老高,生怕老师看不见。王老师就会点一两名同学背诵,有些竟是滚瓜烂熟,用老师的话说就是瓦罐里倒核桃——哗啦啦没磕绊。记得自己被点到站起来背诵的课文有《我爱故乡的杨梅》、《黄继光》等,不知怎么回事,当时把“继”和“续”分不清楚,总是读成黄“续”光,还有一两处错误吧,但是整篇文章背诵还是比较熟练的。如果课本要求的背诵不能完成,要受到惩罚。当时最严重的是不能回家吃饭,要好的同学就会告诉父母,给捎带些馍夹菜一类吃的。因为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奖罚分明,大部分同学的背诵效果都很好,作文水平也有不同程度提高。老师对我们的书写很重视,要求也比较高,他想了许多方法来提高我们的书写水平。那时没有这么多字帖,因为学生也没有多余的钱来买,能保证学习的必需品家长就很努力了。王老师的书法很有功底,板书写得铿锵有力,飘逸潇洒,对我们是很好的示范。他说虽然汉字是方块字,但一般书写时上下稍微拉长,左右略窄,类似仿宋体,像人一样稍微高点,就很好看。刚开始要做到横平竖直,注意笔画长短变化及其位置。他经常举行一些小型的写字比赛,不必刻意地安排时间,有时刚上课或快下课时,让同学们写一张字,可以是刚学过的词语、名篇章节,或是古诗词。他把书写认真规范的张贴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让同学们品评观摩学习。过段时间举行一次较正式的书写竞赛,成绩好的还有奖品,虽然不过是些普通的练习本,但对同学们也很有吸引力,因为那是一种荣誉,更是对努力进步的肯定和鼓舞。那时毛笔字不做教学要求,可是王老师也提倡大家写毛笔字,有个别同学喜欢的,他也鼓励把笔墨带到教室,完成作业后可以在自习课上练毛笔字,并且能够替代一些钢笔的书写练习,他也会经常给以指点。我那时也开始学写仿宋体,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有次书写也上了墙报,王老师在课堂上表扬我进步很快。后面有位同学听了很不以为然,不屑地说:“那字有啥好,不就是长吊吊字么!”这位同学平时学习很好,王老师也很喜欢,听到这话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低着头不知如何是好。只听见王老师有些严肃地说:“现阶段你们能把字写成这样就不错了,我就是喜欢长吊吊字,你能写成这样我也表扬你,把你的贴上去!”受到老师的肯定和维护,我很感动,学习也更加认真了。有次乡镇领导要来检查工作,学校准备出两份墙报,让班里推荐两名书写好的同学。王老师把这个消息在班上说了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喊起来,有的说让这个去,有的说让那个去,莫衷一是。老师决定让公认写字较好的几位同学现场上黑板默写一首古诗,再让大家评议最终人选。我也参加了初选,但是以前很少写粉笔字,明显感觉力不从心,写出来的效果自己都不满意。最后韩小亮和一位同学胜出,自己落选了,内心有些失落。原想这事也就这样过去了,谁知王老师后来又给我争取了一个名额,让我最终也参与了出墙报。这是我们第一次写板报,而且是教室外面校园主干道两边的墙报,许多外班同学都来围观,我们很紧张,也有些兴奋。第一次出板报真不容易,我们习惯了练习本上的横格,写字时不会跑偏。但是黑板上什么都没有,我们站在长条凳上,写着写着不是朝上了,就是向下了。王老师看见后告诉了我们一个好方法:先按照字的大小在黑板两边等分,做个小标记,找一根细线绳拉紧,用粉笔头在绳子上抹一下,再拉着放在黑板两边的标记处,轻轻地拉起线绳中间一掸,黑板上就留下了一条浅浅的横线,就像木工用的墨斗一样。我们在横线上书写,就中规中矩,整齐美观了。王老师帮着写了重要的大字标题,就像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从那开始,写板报就伴随了我以后的学生时代,即使工作了若有需要,也偶一为之。初中二年级时学校组织了一次书写竞赛,我有幸得了一等奖。过了几天,有位同学竟意外地送给我一封王老师写的贺信,信中有首毛笔写的诗:弟子书展露锋芒,吾闻此讯喜欲狂。切记满损谦受益,艺精仍需览众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经苦寒才有香。十年功夫三缸水,大名定当天下扬。原来老师和这位同学是一个村子的,他经常向这同学打听我们的消息,时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gzhengxing.net/rhxcwz/10891.html